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核醫學科簡介
一、科室概況
1973年在蚌埠醫學院核醫學科教研室的幫助指導下籌建同位素室,1987年改稱臨床核醫學科。在籌建過程中,除組織參觀、進修學習外,隨著科室的不斷發展。臨床核醫學科現擁有甲狀腺功能測定室、ECT室、PET/CT室、回旋加速器室、高活性標記室、放射免疫分析室,功能室,分源室、核素治療病房等醫療用房,面積約1500平米?,F主要儀器:、貝克曼全自動化學發光儀、冷凍離心機、自動放免計數機、甲狀腺功能測定儀、活度儀、核素自動分裝儀、德國西門子公司Biograph mCT型PET/CT一臺、 美國GE公司NM 670Pro,SPECT/CT各一臺,擁有日本住友公司,HT-10M型回旋加速器一臺及相關設備。臨床核醫學科現有主任醫師1名,副主任醫師4名,副主任技師2名,醫學博士1名。
二、業務發展
同位素室建立時主要開展甲狀腺131I功能測定、腎圖、198金膠體肝掃描等工作。
1979年起開展甲狀腺功能測定,多項放射免疫分析肝、脾、腎、甲狀腺、淋巴、心肝血池、胎盤等臟器掃描、腎移植功能與顯像存活監護及脾移植存活顯像。
1990年起進行“流行性出血熱內源性洋地黃因子” “妊高癥內源性洋地黃因子”測定。放射免疫開展甲狀腺系列、腫瘤系列、性腺系列檢查。CA125診斷卵巢癌、CA153診斷乳腺癌、AFP提高對原發性肝癌診斷、TPSA+FPSA對診斷前列腺疾病有很大特異性、CA724、CA50、CA199、CEA提高對消化道疾病的診斷、NSE、CA211的聯合提高對小細胞肺癌診斷水平。
2000年引進德國SIEMENS E.CAM型 SPECT,開展了SPECT骨、腦、心臟、腎、肝臟等臟器顯像顯像檢查;2002年開始開展131I治療甲狀腺癌轉移灶的治療;2003年開始開展99TC-MDP(云克)治療骨轉移癌骨痛的治療;2004開始開展153Sm-EDTMP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的止痛治療,2005年開始進行89SrCl2治療骨轉移癌骨痛的治療,2005年開始 開展131I-MIBG治療嗜絡細胞瘤;2005年引進美國Johnson公司的化學發光儀,開始了體外診斷項目的化學發光檢測,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,患者當天可以拿到檢測結果,明顯提高了檢測效率;2008年開始與類風濕科合作進行99TC-MDP治療類風濕關節炎,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;2009年開始開展放射性125I粒子組織間插植治療惡性腫瘤的工作,為一些晚期腫瘤患者延長生命、提高生活質量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;2010年為進一步提高體外檢測的效率,引進了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的化學發光儀一臺。2013年引進高端分子影像設備德國SIEMENS公司PET/CT一臺,為分子影像在皖北地區的開展起到了引領作用。目前核醫學科已經發展成為具備體外檢測、體內顯像以及核素治療為一體的綜合型科室。
三、教學
臨床核醫學科始終參與蚌埠醫學院的臨床教學工作,一直承擔蚌埠醫學院的臨床醫學系、影像醫學系的《核醫學》教學教學工作。定期科室工作人員會到蚌埠醫學院參加教學。該科室每周都會開展會議討論本周工作情況,對于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解決,并對下周工作做好準備。做到經常與臨床進行交流。
近幾年核醫學科多位在各類雜志發表論文30余篇。三項獲蚌醫一附院高薪科技三等獎,并積極參加省級繼續教育班學習??剖覉猿忠浴安∪藶橹行?,創優質服務”為宗旨,使病人滿意,也得到院里認可,被評為示范科室稱號。該科室近幾年拿到多項榮譽證書及在各種雜志上發表文章,近五年來,有三人次獲蚌醫優秀教師稱號,五人次獲蚌醫一附院醫療先進個人,20005年度工作成績突出,榮獲醫、教、研表彰綜合目標考評先進集體,2007年四季度醫院質量考核獲醫技第一名,2009年度醫護綜合目標考評先進集體稱號、袁超同志開展的《云克(99TC-MPP)治療Graves突眼》項目被評為2010年度院高薪技術獎。
袁超,50歲。主任醫師,核醫學科主任。碩士研究生學歷,碩導。安徽省核醫學會副主任委員,安徽省核學會常務理事,蚌埠市核學會理事長。主要經歷:1992年畢業于蚌埠醫學院臨床醫療系,后留校工作。長期從事臨床核醫學科的醫療、教學和科研工作。對核素影像技術與診斷、核素治療有豐富的經驗。擅長核素影像診斷、甲狀腺疾病的核素診斷與治療。①擅長PET/CT分子影像的診斷;精通SPECT的心、腦、腎、骨及腫瘤等各項影像診斷;②對甲亢、甲癌的131碘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,并對其它核素的臨床治療應用有廣泛的了解。
陶新全,中共黨員,副主任醫師,碩士研究生。從事臨床核醫學臨床醫、教、研工作20年余,對核醫學影像分析,甲亢、分化型甲狀腺癌、多發骨轉移癌的核素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。曾先后到上海中山醫院、北京阜外心血管醫院、上海新華醫院進修學習SPECT、核心臟病學及PET/CT的臨床應用。主持安徽省衛生廳課題一項。在國家級和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。
宣傳委員:周曉靜
李衛鵬,醫學博士,副主任檢驗師。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第一周期學術和技術帶頭人。1997年本科畢業于蚌埠醫學院醫學檢驗系,獲獲醫學學士學位;2004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,獲臨床檢驗診斷學碩士學位;200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,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?,F擔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體外分析學組委員,安徽省核醫學會常委,蚌埠市核學會副秘書長、常務理事,《中華全科醫學雜志》審稿人,安徽省核醫學質量控制中心體外分析學組組長。獲得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頒發的醫學實驗室認可(CNAS)內審員培訓合格證書。專長為實驗室分析檢測,尤其是免疫學測定技術。開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、放射免疫分析、腫瘤蛋白質芯片檢測等。檢測范圍包括各種腫瘤標志物、性激素、甲狀腺功能以及其它激素和超微量蛋白質分析。參與編寫《免疫學技術》(科學出版社)。主持省級課題一項、醫學院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一項,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,參與省廳課題6項。核心期刊發表文章50余篇,SCI文章2篇。
劉恒超:核醫學科副主任醫師,醫學碩士,副教授。醫療專長:從事臨床核醫學科醫療、教學和科研工作十余年來,對各種常見病、多發病的核素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1999年畢業于湖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,長期從事臨床核醫學醫療、教學和科研工作,對SPECT、PET/CT影像診斷及甲亢、分化型甲狀腺癌、惡性腫瘤骨轉移等疾病的核素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,主持、參與多項科研課題,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,其中SCI收錄2篇。
申勇 ,漢族,1978年8月生,黨員。核醫學科副主任醫師,醫學碩士。 2002年畢業于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系,長期從事臨床核醫學醫療、教學和科研工作,主要專長為SPECT、PET/CT影像診斷及甲亢、分化型甲狀腺癌、惡性腫瘤骨轉移等疾病的核素治療。在核醫學臨床診治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,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(合著),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二篇,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5篇,主持并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。
胡永全,副主任醫師,碩士,從事臨床核醫學的醫療、教學和科研工作16余年。對甲亢、分化型甲狀腺癌等甲狀腺疾病的131碘診治以及PET/CT、SPECT/CT影像診斷有豐富的經驗。
孫偉莉 ,漢族,1981年1月生。核醫學科副主任技師,免疫學碩士。2003年畢業于蚌埠醫學院檢驗醫學系,長期從事臨床核醫學檢驗、教學和科研工作,主要專長為放射免疫分析、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、腫瘤蛋白芯片檢測等技術的臨床應用。主要開展多種腫瘤標志物、甲狀腺功能、性激素及其他激素、微量蛋白分析等物質的體外檢驗工作。在核醫學檢驗及核醫學檢驗技術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。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(合著),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一篇,中文期刊5篇,主持并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。